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成都中国旅行社!
全部旅游产品分类
主页>旅游攻略>忠信吊灯习俗产生于元末明初

忠信吊灯习俗产生于元末明初

更新日期:2008-11-03
忠信吊灯习俗产生于元末明初 “正月里来闹花灯,家家户户迎新春”。闹花灯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每逢春节至元宵节,河源城乡各地都有吊花灯的习俗。经过几百年的沿袭、发展,“吊灯”已成为一项形式活泼、带有浪漫

  “正月里来闹花灯,家家户户迎新春”。闹花灯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每逢春节至元宵节,河源城乡各地都有吊花灯的习俗。经过几百年的沿袭、发展,“吊灯”已成为一项形式活泼、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在古代,人们以“吊灯”的方式祈求祖宗的保佑,以求得香火不断、子孙满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吊灯”习俗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近年来,当地老百姓凡是喜迁新居、修缮祖祠,都会举行“吊灯”、“赏灯”习俗。其中,那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淘汰,增添了一些富有生活艺术情趣的内容。破旧添新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既展示了客家民俗风情,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今年初,忠信“吊灯”习俗被列入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吊灯”习俗相传600年

  忠信“吊灯”习俗流传于连平县忠信地区,即以忠信镇为中心的大湖、油溪、三角、绣缎、高莞等乡镇,是忠信民间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交流融会和区域风情的影响下形成的。

  虽然忠信花灯制作始于明末清初,但“吊灯”习俗却更为久远。追溯 “吊灯”风俗的起源与形成,相传产生于元末明初时期,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是家中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主人到灯街里购来一盏花灯或几盏花灯,于正月十三在村寨的祠堂或“灯寮”里挂上,以示“添丁”,繁衍香火,以求吉祥安康。到清雍正、乾隆年间,这一“吊灯”的风俗开始兴盛。据清雍正八年(1730年)《连平州志》第二卷风俗篇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上元”即是“元宵节”,每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时,人们纷纷看舞龙舞狮及观赏花灯,非常热闹。

  司前村村民吴锋林的儿子吴天9月10日刚满一周岁,据吴锋林介绍,在去年小孩出生的第二天,他就找制作花灯的师傅定制了花灯。“今年正月十三上灯时,同一家祠堂有八九户人上灯,那场面非常热闹,每户人家的亲朋好友都从全国各地赶来祝贺。”说起今年上灯的情景,吴锋林至今仍兴奋不已。

“吊灯”由六大环节组成

  连平县忠信镇文化站站长朱小江说,“吊灯”这一习俗在忠信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其中,忠信镇司前村的“吊灯”习俗最为传统。在当地,不论穷人还是富人,凡是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会在灯街上购买或定做一个花灯,在正月十三至十八这段时间,挂在祠堂或“灯寮”里,以示“添丁”。因“丁”与“灯”谐音,意味着人丁兴旺。

  据朱小江介绍,所谓“吊灯”,它由放灯绳、买灯、迎灯、上灯、暖灯和化灯六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时间不同,跨时较大,约有10多天。“吊灯”很有考究,凡是上一年生有男孩的人家,在年三十晚祭祖时, “灯主”要在祠堂或“灯寮”的梁上放灯绳,一般是用乡村人自编的粗麻绳作灯绳。绳的一头用红纸写上“新丁”姓名,另一头缠在圆柱上,大多数人都想把灯放得离祖先牌位近些,以求祖先保佑“新丁”平安健康。但族人都讲仁义,所以“吊灯”的最好位置都让给村中上年第一个出生的“新丁”,“新丁”家要按规定购买一个较大的花灯作为“头灯”。

  花灯一般是预先到花灯艺人家中预定,也有的是到街上购买。但如果指定做“头灯”的人家或是到花灯艺人家预定花灯的“灯主”,就要举行“迎灯”仪式。“迎灯”的人家要在祖屋门前挂好爆竹,门口架起供桌,点燃红烛,奉上鸡肉、猪肉、酒等供品。随后带着请来的龙、狮队伍,在一路鞭炮的轰鸣下,到村口迎接做灯人送来的花灯。“灯主”会在“迎灯”前请来本族中阅历最广、知识渊博、受人敬重的长者作为接灯人。在锣鼓和鞭炮声中,龙、狮热舞,接灯的老者在前头向送灯人说完客气话后就必须接受送灯人的挑战。送灯人会唱一些客家山歌或说一些吉利的对联让接灯人对,随后,送灯人把花灯交给长者,这位长者也把手中预先准备的“利市”递给送灯人。在龙、狮和锣鼓、鞭炮相伴下,长者用竹竿挑着花灯回到祠堂或“灯寮”里。随后,长者搬出族谱摆在祖先牌位前,拜过祖先后,长者把最大的“头灯”挂在事先挂在正梁的灯绳上。挂上“头灯”后,其他的“灯主”便把自家的花灯分别挂在两旁。挂好灯,族中长者便拿来毛笔,按族中的辈分把“新丁”的名字添入族谱。

  “上灯”之日普遍为正月十三,“灯主”先在花灯里面系上柏叶、毛巾、彩带、大葱和大蒜等,寄寓于“新丁”聪明好学。随后将灯联贴在花灯的灯盖上,内容是吉祥如意、平安健康等祝福之类的句子。接着,把花灯内的灯盏点亮,祈盼人丁兴旺,然后,抱着“新丁”全家一起拜祖。尔后,花灯在鞭炮声、锣鼓声中冉冉升起。当天,前来道贺的亲戚朋友欢聚一堂“饮灯酒”。

  “上灯”至“化灯”期间,每晚还要“上灯火”,即把灯油添加到灯盏上,祈望家族丁旺财旺。“暖灯”为正月十六,各家灯主都到祖祠里摆放供品拜祖,以维系内聚力。“化灯”则在正月二十,也有的在正月十六或十八,最迟的在二月初二;还有的“暖灯”和“化灯”在正月十八一起进行的。“化灯”是吊灯过程中的高潮,“化灯”前,全村的小孩子都会提前聚集在祠堂里,随着灯主把花灯徐徐放下,孩子们便争相抢取寓意自己心愿的纹样和饰物。在放灯时,灯主有意让花灯时起时落,使场面更加热闹。随后,灯主便把“分化”后的花灯碎片用火燃烧,以示圆满。在“上灯”、“暖灯”和“化灯”的晚上,还要舞龙、舞狮和燃放鞭炮,呈现出一片喜庆吉祥的景象。

  朱小江说,由于忠信花灯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竹子和纸张,属易燃物,“暖灯”时很容易被燃烧,这也是忠信花灯制作材料不用金属如铁丝等材料的缘故。

“吊灯”习俗具民俗学研究价值

  因为有了“吊灯”这一传统习俗,春节后,河源的农村便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气氛。

  古时候“吊灯”、“赏灯”一般以家中添了男孩才举行闹花灯仪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生男孩女孩都一样,所以,现在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都会进行“上灯”。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吊灯”习俗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近年来,当地老百姓家凡是喜迁新居、修缮祖祠,家家都会举行“吊灯”、“赏灯”习俗。目前,以前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淘汰,添加了一些富有生活艺术情趣的内容。破旧添新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吊灯”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变得更有价值。司前村一位年逾八旬的吴老伯说,如今,“吊灯”习俗逐步形成民间花灯艺术节,既展示了客家民俗风情,又弘扬了民族文化。

  曾有民俗专家认为,忠信吊灯习俗借物寓意,寄托祈盼,蕴含人本意愿,它记载了当地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以及许多民间传统的祭祀礼仪文艺活动形式和地方规矩,深具人类学、历史文化、民俗学等研究价值。朱小江认为,忠信吊灯习俗还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怡情乐性的教化作用。他说:“忠信吊灯习俗历史悠久,扎根民间,它不仅满足了民众心中的良好祈盼,还对增进宗族团结,以及对传承民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大丰富了民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忠信地区一笔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相关阅读:
广东河源
网站主页| 四川游| 国内游| 出境游| 自驾游| 酒店| 关于我们| 给我们留言| 支付方式| 证件资质| 网站地图| 控制大厅
24小时咨询热线: 联系电话:13194986885 咨询QQ: 
公司地址: 【四川.成都】中国.成都.高新区天府四街66号航兴国际广场1号楼605公司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5 版权所有 成都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高新分公司 www.sc788.com | 蜀ICP备20019563号-1
  •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 网络110
    报警服务
  •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 企业营业
    执照认证
  • 旅游联盟
    成员单位
  • 旅游联盟
    诚信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