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花仙峡是指沿下花仙峡上游全长约20公里范围内的一段峡谷。较下花仙峡而言,上花仙峡河道更为宽广,两岸的山更加高大挺拔,整个峡谷呈“V”字形,最宽的地方甚至有几十公里直线距离。站在谷底的河道里,让人注意不再是河道本身,而是两岸造型奇特的山,还有关于这些山的种种传说。
在上花仙峡的左侧,有一匹高大险峻的大山,远看这座山,似一只大猫侧卧在这里。猫的整个形状有板有眼,脊背都活灵活现。最让人一眼就能判断出它的样子是一只猫的是两座小山峰。这两座紧密相连的小山峰,恰如猫的两只竖立的耳朵。原锦竹乡的人民给这座山取了个很生动的名字,叫“猫儿崾”。整个“猫儿崾”上植被保持完好,同时悬崖峭壁较多,风景格外迤俪。
就在“猫儿崾”山的尾部,有一座体积看起来很小,四面有菱角的小山包。这个小山包有着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轿顶包。顾名思义,轿顶包的样子十分像一台放在那里的轿子。当地有老人介绍说,轿顶包中有一个石洞,洞里真的有一台栩栩逼真的石轿子,那轿子上连轿夫抬轿子的石滑竿都有。是否真有此洞存在,洞中是否真有石轿子就不得而知,但山的形状像轿子毫无疑问。
与“猫儿崾”隔河相望的同样是一匹连绵的大山。这座山较“猫儿崾”而言要矮许多,但却显得更加险峻和奇特。
在这座山的中端的悬崖上,有一块巨石,这块石头呈椭圆形,并向外有幅度地鼓着。远看,则十分像一个大的灯笼,这块石头就叫石灯笼。传说这个石灯笼在多年前是发光的,每到夜晚光照如白天。在石灯笼对面的河岸上,住着一户人家,每天晚上灯笼的灯光刚好照到他们的堂屋里,那户人家就再也用不着其它灯光照明了。据说,那户人家也曾沾过石灯笼的光,有一年他们家产下一对双胞胎,一个善文,一个会武。会文者,八岁考取状元,在朝廷为官。会武者12岁时能左右手一个掷一桌酒席,然后一口气沿峭壁爬上“猫儿崾”的猫耳朵上,到山顶时桌子上的酒菜一滴也不会洒落。又传说因为这户人家出了人才,于是大兴土木,修房子时不小心将堂屋里一块石板敲破,从里面顿时飞出一对白鸽子,与此同时,那擅文武的两兄弟双双倒地,吐血身亡。从那以后,那个石灯笼也就再也没有亮过了。
当然,这也只是传说。不过,在石灯笼对岸的河岸上,真的能找到一些经人雕刻过的大石头柱子的残垣,这至少说明,这里曾经有人住过。
石灯笼往上三四公里处,有一个叫天星桥的地方。其实,叫天星桥的地方不少,同样在谭家乡就有一个。但此天星桥非彼天星桥。那些叫天星桥的地方,多是因为石钟乳与地面相接,形成小范围内的空洞而得名。但这里的天星桥则是因为山的顶端出现了一个空洞,与石钟乳毫无关系。因为这个呈椭圆形的空洞,整个“桥”就真的很像杭州西湖上那样的拱桥了。
天星桥上游,有一座异峰突起的山。这座山与上花仙峡两岸的山几乎都不相连,它非常独立的立在峡谷中间,四面绝壁,呈扁状。幸运的是,这座山与天星桥所在的山很近,近到人用力一步就能跳过去,其实两山之间也就存在一道一米开外的天壑。这座四面绝壁的山叫“天保寨”。在这座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有一个长约1 米左右,类似人脚印的凹陷。
传说,早些年锦竹人被土匪逼到这座山上走投无路正在绝望时,天上出现一道闪电,一个高约几米红色皮肤的人手拿大刀出现在老百姓之中。然后这个“红人”顺利地帮群众打败了土匪,接着消失了。而那个脚印正是“红人”留下的。人们为了感谢上苍帮忙,也就给这座山命名为“天保寨”。整个上花仙峡里传说和奇景很多,远不止我介绍的这些。由于峡谷长,而且山都很高,所以站在任何一边的山上看谷地的河流,都显得细而渺小。其实这也是花仙峡的名字的来历,本来人们都叫它“花线峡”,后来因为媒体方便宣传,改成花仙峡。